家族慈善的存在价值及未来展望
我们常听⼈说:“富不过三代”。其实这背后完整的古训是:“道德传家,⼗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古往今来的许多家族际遇也印证了这⼀点:如果⼀个家族只有财富⽽没有精神的话,财富的传承往往难以为继。⽽如果⼀个家族有着良好的家风、家规、家训,并得以保留、延续,那么哪怕日后经历了外界的动荡,家族精神的星⽕依旧得以再度兴旺。
那么这个家族精神缘起自何处?儒家经典《⼤学》有语曰“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身修,身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自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学》以修身为本,在修身之本确立后家、国、天下并举,⽽家居于首位,这说明在修身之后由个体向社会展开的首要环节就是齐家。“齐家”指的是管理好自⼰的家族,让家族成员之间齐⼼协⼒,家族氛围健康向上。⽽“齐家”不仅代表着当下的努⼒,同时也考验着家族长传承家族精神的智慧。纵观古今中外,⼀种比较常见的⽅式就是在传承物质财富的同时,留出⼀部分做慈善之用,像当今普遍的做法便是成立家族基⾦会。
提到家族基⾦会,我们的第⼀反应是富裕阶层⼈⼠通过专业团队建立起的规模庞⼤的个⼈基⾦会。其实在发达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普通个⼈成立了属于自⼰家族的小型慈善基⾦会。在美国近10 万家基⾦会中,90%以上均为私⼈和家庭出资建立的基⾦会,其中⼤部分为家族基⾦会。在这些家族基⾦会中,近⼀半都是中小型规模,资产在50 万美元以下。如果你打开国外搜索浏览器,输⼊“Family Charitable Foundation(家族慈善基⾦会)”,你将会看到⼀连串⼀个个家庭自⼰命名组建的基⾦会⽹站,每个家族慈善基⾦会都有自⼰定义的特点鲜明的、清晰的使命——⽆论是为救助流浪汉的NGO 提供慈善支持,还是为纪念在意外中去世的⼉⼦成立的造福他⼈的慈善资⾦。
在国内,家族慈善的概念在这两年刚开始兴起。随着越来越多的富⼀代将财富传承给下⼀代,除了物质财富以外的精神财富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提起。⽽精神财富传承的⼀个重要途径便是家族的慈善事业。
就目前来看,国内从事可持续性的家族慈善的⼈群主要以超⾼净值⼈群为主。他们多为成功的企业家,可支配资产过亿,因⽽能够直接成立家族基⾦会,聘请专职⼈员打理。最耳熟能详的例如老⽜基⾦会、李嘉诚基⾦会等。另⼀些⼈会选择通过家族办公室将慈善事业与主流的资产管理、家族传承规划等业务⼀并进⾏管理。但目前国内家族办公室尚处于发展初期,且提供的慈善资源相对有限。对于⼤部分家庭⽽⾔,上述两类途径的准⼊门槛太⾼或是程序太过复杂因⽽难以短期内实现。
然⽽,随着社会慈善氛围渐浓、⼈们对家族传承、家庭关系越发重视,以及支持性的政策法规不断跟进落实,⼀个可能的趋势是普通家庭将有机会挂靠在资源丰富的机构旗下开展家族慈善事业,这个机构可以是⼀个慈善组织或是专业从事家族慈善业务的第三⽅机构,通过规模化效应降低单个家庭的准⼊门槛,通过多⽅资源⽹络的连结让每个家庭有机会在该平台上实现自⼰的慈善理想。这⼀平台的出现能够带动⼈们以家族为单位做慈善,⼀⽅面更好地管理家族,让家族成员因相互陪伴⽽关系更紧密,另⼀⽅面正能量⾏为所带来的积极状态也能让每个⼈变得更好,将“善”融合成家庭氛围的⼀部分。
随着时代的演进,家族慈善在未来将与⼈们的⽣活更紧密地交织在⼀起。例如随着⼆胎政策的放开,家长们需要考虑如何维护孩⼦们之间的关系,尽管家族成员之间会有冲突,但家中共同参与的慈善活动会让孩⼦们找到更多契合点,彼此学习成长,这对⼦⼥教育也是⼀个更好的引导。又比如,随着⽣活⽔平的提⾼,城市中产阶级也在不断寻求日常⼯作⽣活之外的新圈⼦,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起体验⽣活中别样的趣味,⽽家族慈善正是这样⼀种夫妇双⽅都可以参与的并能与其他家庭彼此连结的活动。再者,随着国内迈⼊老龄化社会,⼈们也更加关注老年⼈的精神诉求,如何帮助他们充实精神⽣活、老有所为?若有⼀份家族慈善事业,不仅为老⼈们提供了发挥余热、回馈社会的平台,也能为老⼈与晚辈们创造⼀个彼此连接的“面”,老⼈可以与⼦孙后代们更好地连结互动。
我们期待在不远的将来,家族慈善也能深⼊⼴⼤百姓家庭,融⼊主流社会,通过以家族为单位的⾏善更好地带动社会慈善⽂化。同时,开展慈善事业的家族也因精神财富有所传承、后代获得更好的引导教育⽽家业兴旺,在历史的长河中将荣耀世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