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基金撬动政府资源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播出系列报道《重访三江源》, 全面细致地展现了三江源地区的变化,集中呈现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和有效经验。其中,我们发现了不少熟悉的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环保个人的身影。
三江源保护区虽然自2000年就已经建立,但生态退化仍较为严重。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一些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科学有效的实施机制。
那么,以补充和加强政府工作为己任的非政府组织,此时如何发挥作用?他们又会探索出一套怎样的生态保护机制?深德团队有幸参与壹基金典范工程评估,三次深入三江源地区腹地进行了深入了解…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雪豹冲突基金”,壹基金2010典范——解决人兽冲突
人兽冲突是三江源地区动物保护遇到的最为普遍的问题之一。法律规定:“因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造成农作物或者其他损失的,由当地政府给予补偿。”但具体怎么补?如何界定?补偿程序怎样?资金来源在哪里?当地政府没有答案,这个政策也就无法落实下去。
雪豹冲突基金就是为了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创新机制。它借鉴了山水在四川地区保护大熊猫补偿基金的经验,以玉树囊谦地区雪豹冲突为试点,将对因狼、雪豹等食肉动物捕食牧民家畜并购买保险的牧户予以补偿。
同时,山水积极调动了当地各方的参与。此次试点中,资金来源于山水典范工程的项目资金、囊谦贡雅寺赠款,以及囊谦县林业局赠款,在管理上也由县林业局、贡雅寺以及项目实施地白扎乡吉沙村共同管理,山水进行积极引导,为以后基金在当地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江源生态保护协会“绿色生态保护基金”,壹基金2009典范——社区可持续环保
国家对三江源保护的使用资金大部分是一次性发放的。怎样用一笔资金在当地产生持续的环保作用呢?扎根三江源地区多年的三江源保护协会为此成立了一个绿色生态保护基金,分别设立在三江源腹地野牦牛、藏羚羊的栖息地——措池、勒池两个村。
以措池村为例,当地有一个村民自发组织成立的野牦牛保护协会,村民们一直是自愿参与当地的动物、草场监测和保护,巡护经常需要骑着摩托车进行6、7个小时,甚至在野外露营,但却没有任何的资金支持。绿色生态保护基金增长部分(利息收入)将持续用于支持当地环保活动和村里的公益支出,如对生态环境保护突出者做出奖励,对较好保护牧场及周围环境的牧户予以奖励,生态文化节支出等。此外,野牦牛保护协会牧民成员还能够通过低息贷款发展生计,同时也增加了成员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和认同感。
后来,措池村所在的曲麻河乡政府也仿效了绿色生态基金的管理办法,在措池村设立了10万元的阳光基金,表示了对项目模式的高度认可。
小结
在《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创新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建立规范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设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发挥农牧民生态保护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个人、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积极支持和参与三江源生态保护公益活动。”据悉,未来国家对三江源地区将划拨17亿保护资金。雪豹冲突基金对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绿色生态保护基金对当地长效生态保护的探索,措池村野牦牛协会中农牧民生态保护主体作用的展现,都走在了政策前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