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企业试水
社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迫不及待地探索着未来。我们看到过成功,也看到过失败;我们看到过机遇,也看到过风险。究竟应该如何客观地评价一家社会企业的成效和潜力?深德公益对此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众所周知,与传统非盈利机构相比,社会企业通常具有两大优势。首先,它们在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人群谋福利方面更富创新性。我们接触过的社会企业大体可以分为两类:服务型和雇佣型。其中,服务型社会企业占多数。它们为弱势群体提供产品或者服务。例如,乐朗乐读学习潜能开发中心就是一家致力于改善读写困难儿童能力和环境(技术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的社会企业,并希望借此提高国内矫治读写障碍的专业化标准。它们的收入来自学费。也有一些社会企业不直接服务某个群体,而是通过提供媒介服务来支持公益组织或公益项目。例如,善淘网(Buy42.com)就是一个线上的慈善商店,通过销售二手物品为非盈利机构筹集善款。
雇佣型社会企业则对目标受益人群提供收入支持。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羌绣。它培训四川阿坝州当地的羌族妇女编制手工艺品,并通过销售这些刺绣产品支持女工们的生计。
仅就社会创新来讲,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中国的社会企业是成功的。那么效率如何?这是社会企业相对传统公益的另一个优势,即在资源利用、商业运营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效率。然而我们发现,效率不高是当前国内社会企业的一个通病。对雇佣型社会企业,我们考察的是为一位目标受益者产出一元收入所需的投入(人民币)。在我们曾经评估过的四家社会企业中,只有残友集团能够以更低的单位成本为雇员创造收入(请参见图1)。在此我们对其余三家机构的身份不予透露,只公开各自的目标受益群体。
至于服务型社会企业,我们考察的是它们为一位目标受益人提供服务所需的净投入(人民币)。我们共评估了6家机构,只有花旦工作室已经实现盈利(请参见图2)。同样的,在此对其余五家机构只公开各自的目标受益群体。
图1:为一位目标受益者产出一元收入所需的投入
图2:为一位目标受益者提供服务所需的净投入
不难看出,只有极少数的社会企业目前能够实现收支平衡。不过绝大多数已经很接近收支平衡点。它们的成本/产出比率为100~200%,这就意味着在中短期内可以实现盈利。要提高社会企业的运行效率,就必须扩大规模或者改变目标客户群体及其价格策略。
社会企业的兴起毫无疑问并不是要取代传统的非盈利机构;而是在这个资源短缺的世界,开辟了另一条公益发展道路。尽管社会企业相对传统公益的优势暂时还没有明显的体现,尤其是在效率方面,但我们对其未来的潜能有绝对的信心。以残友为例。这个机构之所以能达到今天的规模——为3760名残障人士提供就业岗位,只需花费0.7元就能为一位雇员产生1元的收入——是经历了十余年的长足发展,并不断获得投资。
我们明白,社会企业规模化的瓶颈在于缺乏商业运作的专业经验,缺乏外部资金支持及政策支持。很多社会企业尚属于初创或者发展阶段,我们不希望看到它们在阻力面前手足无措。这正是为什么我们提出了凤凰2016计划而且成立了育公益创投的原因。
历史告诫我们,创新总是伴随着风险;但真理终究会随着时间展开在世人面前。我们相信,社会企业精神是公益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