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盈利组织透明化的误区
2012年,受壹基金邀请,深德公益对其透明典范评选活动的14家最终入围机构进行了独立评估。深德公益系统地访谈了这些非盈利组织的高级管理层和受益人代表,查阅了项目文件,然后就以下4个方面对这些机构的透明程度给出了公允的评分:
- 愿景和理事会治理
- 机构战略制定及项目设计
- 财务监管
- 信息公开:内部、外部沟通机制
深德公益发现,多数入围机构能够定期发布它们的财务管理数据,一般通过官方网站和周期性简报。但是只有一小部分能够把机构的愿景、战略及项目与财务结果相结合。财务数字应当是用来解释机构运作的效率的。然而,很少有非盈利组织能够真正建立起其愿景与财务之间的联系。
深德公益认为,“最好”的非盈利组织当属那些能够对运营进行透明化管理的机构。如此,财务管理也会是透明的,更是有意义的。
观点一:财务透明不是目标,而是结果
近两年,“财务透明”在中国的公益领域是个很热门的词汇 —— 捐赠收入从哪里来,用到了哪里去。现在,许多非盈利组织经过训练已经知道如何管理财务和公开信息。因此,财务透明或多或少成为了非盈利组织必须达成的目标。
但是,如果一个非盈利组织本身的运营就实现了透明,又会发生什么呢?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最令我们惊叹的,是真爱梦想运用了ISO9000进行项目管理。从选择学校,到建设图书馆,再到激励教师,整个过程管理无不渗透了公开透明的理念。对真爱梦想来说,财务透明远远不是一个“目标”而已,而是运营透明的一个必然结果。
观点二:透明的决策和过程管理在财务公开之上
财务公开通常被视作一个机构透明化的全部。当中央电视台公开讨论中国非盈利组织需要透明的问题的时候,它其实也只是在说财务透明而已。
深德公益认为,透明化还意味着公开“决策是如何制定的”以及“运营是如何管理的”:
- 关于战略和项目设计,机构是如何作出决定的?是否能够帮助机构实现其最初提出的愿景?
- 机构是如何管理每一个项目的?对项目目标、重要事件、阶段性进展、角色及职能的管理是否透明?
- 在财务基础上,机构取得了怎样社会效益?项目初始设定了哪些关键性考核指标?结果如何?
非盈利组织的战略透明、运营透明不容忽视。财务透明其实只告诉大众,资金使用在了正当的方面;而决策和运营的透明则可以表明,钱用在了刀刃上。
一句话,不能盲目追求透明,透明也不等同于效力。效力才是公益机构的终极目标。
诚然,捐赠方总是期望执行机构可以清楚地汇报资金使用情况以及用途是否正当。而那些能够定期公示财务报告的公益机构总是被视为最“具有公信力”的机构。
然而,深德公益认为,透明化只是第一步,最终结果应该是效率。除了怎么花钱的问题,大众还对以下“什么”和“为什么”有知情权:
- 与财务预算相应的社会效益期望是什么?
- 为什么资金用在这个项目,而不是别的项目?
- 为什么预算是这样安排的?
- 为什么这样的支出是合理的 (与产出和结果的关系)?
深德公益认为,那些公开了自己资金使用情况的公益机构还不足以被冠上“最具公信力”的称号。花钱最少不值得提倡。只有那些敢花钱并且用之有道的机构,才值得被信任和尊重。毕竟,钱捐出来就是要“花”到刀刃上,帮助到值得帮助的人,而不是用来“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