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德观察

绿色供应链上的社会责任

随着近年来国内国际产品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的不断曝光,大众对产品安全越来越关注,这就对企业的供应链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绿色供应链”概念最早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在 1996 年一项“环境负责制造(ERM)”的研究中提出,又称“环境意识供应链”或“环境供应链”。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厂、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
绿色供应链对于国内的企业和公众来说还是一个新鲜话题。谈到绿色供应链,很多人的理解就是原材料的健康或者排污的减少,但是却不了解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系统的链条,涉及生产环节的方方面面,涉及到生产所影响到的各个利益相关方。其中,对供应商的管理是整个绿色供应链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因此,本文将对该环节的优秀案例做一个分享。
供应商管理原来可以这样做
对供应商的绿色认证管理是目前一些跨国企业最为普遍的做法,尤其是涉及到大宗长期采购业务。作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大量的供应商,对供应商的管理经验丰富。目前,沃尔玛致力于用可持续发展指数管理供应链。其500多家供应商已经加入了可持续发展指数的活动中。到2017年,沃尔玛70%的商品将只从参与可持续发展指数项目的供应商处采购。供应商必须依据可持续发展指数对产品进行评估,并将结果分享给沃尔玛。此外,很多企业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绿色采购规范,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和分级,在采购商对于评级较高的供应商优先考虑。这是中国企业的挑战也是机遇。
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对供应商的要求已经远远不止对原材料的绿色要求了。很多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会综合考虑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劳动以及人权问题。例如,联合利华自2010年在全球启动供应商道德贸易审计项目,旨在确保所有供应商都能符合联合利华的商业准则。审计内容包括有无强迫劳动、员工健康与安全、有无雇佣童工、最低生活保障工资、工作时间、歧视等。对这些方面的考量,是企业希望与供应商的关系不仅仅是单纯的买卖关系,而是希望寻找有共同价值观的合作伙伴,共同推进社会责任。
在对绿色供应链的供应商管理中,单向的对供应商提出标准、要求供应商达到的做法,已经太为被动了。一些企业着力于和供应商互动,调动供应商在实现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积极性。例如,松下公司从2009年度起与供应商携手推进“ECO·VC活动”。2011年度,松下从全球的供应商处获得了901件节能创意,并在伙伴大会上与全球供应商们共享创意,以谋求横向推广,让更多的供应商实践节能减排。
巴斯夫让供应商在绿色供应链上发挥更大影响
巴斯夫的“1+3”项目更是把供应商影响带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以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为平台,通过“1”家理事会会员公司加“3”个其供应链上的合作企业(供应商、客户、承包商)的模式, 巴斯夫以及众多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纷纷作为“1”开展企业社会责任项目,而从中受益的“3”家企业加入到“1”的行列,带动新的“3”,新的“3”受益后再去作为“1”…… 不断释放项目的社会影响,产生滚雪球效应。巴斯夫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与业务伙伴展开双向交流,帮助自己和业务伙伴减少风险,加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同塑造可持续的未来。
中国企业该何去何从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看到外资企业在绿色供应链供应商管理上已经走在了前面。绿色供应链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中成为国内企业的一个短板。例如欧盟已经对进口产品安全和环境进行了强制认证。未来,对于一些参与国际贸易的中国企业来说,绿色供应链很快会成为一个新的门槛,成为发达国家先进企业制衡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利器!
值得欣喜的是,一批国内企业通过与外资企业合作、参与国际贸易,已经觉醒并开始行动。广州立白正是目前巴斯夫“1+3”项目带动起来的国内企业之一。目前,立白已经在环保技术、员工工作环境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此外,联想、中原集团、中石油等企业也已经在绿色供应链上处在了国内领先地位。但和外资先进企业比较而言,中国企业要走的路还很长。希望这些案例能够对国内的企业起到借鉴作用。

Back t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