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公益评估观察
比尔盖茨在今年初关于盖茨基金会的公开信中强调了公益评估的重要性。巧合的是,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在近两年也全面铺开,各地方政府均在大规模推动评估活动,一时成为热门话题。今年10月份,盖茨基金会主办了一次关于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的座谈,深德公益受邀就政府公益评估指标进行了发言。在本文中,我们将进一步对国内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做出简要的分析。
国内公益评估的问题
政府主导的公益评估从2005年开始就启动了学理研究与试点工作,直至政府职能转移、面向社会采购服务在近2年获得突破性进展,社会组织评估活动才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但在其如火如荼的进展下问题也被屡次提及:
- 社会组织评估指标过于重视机构建设和流程规范,而项目实施和效果所占比重过少。同时面对国内复杂的非营利结构类别与发展状况,缺乏系统与针对性的方法论。
- 评估活动在官方大力度的动员下仓促上马而粗放式运作,许多地方缺乏操作条件;地方性评估机构大量涌现但良莠不齐,且以政府背景的机构为主。
- 评估结果目前主要用于政府购买服务的参考依据,且缺乏透明度,在缺乏多方平等参与的情况下无法获得广泛认可,“评估等级”公信力有限。
我们认为,评估活动作为政府在社会组织管理方面的重要尝试,本具备了“以评促建”的巨大潜力:借助政府的动员及资源,推动国内公益评估起步,催生专业评估机构及其实践。但就目前而言,政府的努力只能算勉强及格,并未兑现“以评促建”的诺言。
与政府评估活动相比,民间公益评估起步更早(2002年左右),但期间以国际NGO倡导与学界研究推进为主;2008“公益元年”后涌现出一批民间专业评估机构,形成目前的主力军。十年发展,如今仍令人遗憾地存在许多问题:
- 目前,国内专注于公益评估的专业机构数量极少,保守估计不超过10家,而且所处地域分散,缺乏会议、沙龙等交流平台以及组织者,各机构之间缺乏联系。
- 在公众对公益机构缺乏足够信任的环境下,类似“财务透明度”,“评估”被公益机构更多看作了展示自身公信力(面向大众或面向出资方)的手段。评估作为推动组织能力建设与战略规划的工具尚未被公益机构广泛接受与运用。
- 关于评估的“价值链”颇多欠缺。关于评估的理论研究始终处于初步阶段;由于不像宣传、营销等技术性较弱、容易吸引跨行业人才等领域,评估的交流、推广以及培训目前仍相当匮乏。
国内公益评估的亮点
近期国外领先的公益咨询机构FSG反思了目前公益评估的问题,并推荐了带有“下一代公益评估”标志的三种实践:1)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评估数据;2)多方参与评估过程;3)发展式评估,即不断调整评估模型以适应创新项目。回到上述的国内公益评估,我们似乎是一穷二白得没有“X代评估”的概念、学术研究、案例,但细细审视现有的评估实践时,也会发现问题之外我们也有评估发展的可喜趋势:
一、利用新媒体开展评估数据搜集与过程监测。项目微博、微信、网络社区、讨论组等,让项目执行人员、志愿者、受益者能够以多媒体方式留存项目的各项痕迹乃至具体场景。一者可作为项目过程的资料收集,二者能让项目评估者与项目成员保持实时沟通,以“监测-评估”(M&E)的形式极大强化了项目管理能力。
以真爱梦想的“梦想盒子”为例。“梦想盒子”是一个汇聚了各地“梦想中心”教师的网络社区。项目执行者无需通过实地或电话等传统费时费力的方式便可以从这个平台上获得大量项目前线的实时反馈。“盒子”所积累的大量数据也可为后期的外部评估所利用。
二、参与式评估能力建设。虽然外部评估机构的参与有助于评估的专业性,但如何搜集项目执行数据是一大难题。数据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执行方的数据管理意识与技术,这就要求评估方加强与项目方的沟通,乃至担当起培训者的角色。
广东地区某第三方评估机构在多个政府公益创投项目评估中,于项目执行前及早介入,就评估指标与项目
执行方进行大量沟通,并开展评估技能培训。这种做法有助于评估方高效地收集数据,项目执行方亦可较大提升其自身的项目评估能力,且对评估结果有更多理解与认可。
三、 评估作为组织学习与战略规划的起点与重要环节。许多公益机构不重视评估乃至将其视为一种负担,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仅将评估看作是向公众与资方被迫交出的“功课”,而没有认识到评估对于组织能力建设与战略规划的重要性。
深德公益在公益评估中一向重视组织战略与具体项目活动的关联,从评估指标设计到与评估报告的呈现,均强调评估过程与结果对于公益战略规划的意义,并推动项目方以战略为基点去设计项目,以项目结果为反馈去规划战略,从而建立其“战略式评估”的管理机制。
综上,我们看到了公益评估的诸多问题,也看到了公益评估的可喜趋势,这让人足以相信公益从业者们在以点滴实践推动着全局的发展。也让我们期望国内“下一代”公益评估吧:更多专业与创新的实践,更多公益伙伴的交流与参与,更显著的公益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