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企业领域发展新趋势
不久前,深德公益受邀对英国大使馆文教处“社会企业家技能项目”的历届学员机构进行调研,希望由此管窥中国社会企业领域的整体发展状况。在参与调研的机构中,已经在运营的社会企业或运营社会企业项目的机构共107家,打算尝试社会企业模式的机构共59家。
调研发现,社会企业领域蓬勃发展,网络内近5年内兴起的社企已经超过目前总量的80%。同时,早期的社企主要活跃于较为传统的特殊儿童服务、扶贫、老年人和 残障人群服务领域,近年来则涌现出了越来越多关注青少年成长与就业、妇女发展、社区发展的社企,以及为其他公益组织提供服务的机构。并且,计划开展社企服务的机构也较多集中于以上领域。我们看到,中国的社会企业正在朝多元化、专业化发展,并逐渐重视对受益对象生活状态的持续改善和行业生态系统的构建。
对可持续的解决方式的追求
随着“可持续性”这一概念愈加得到重视,社会各界都在以多种方式践行可持续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社会企业领域亦是如此,例如西吉县清源和谐社区服务中心 (后简称“清源中心”)就一直在探索解决社区问题的可持续路径。位于宁夏南部的西吉县是年输出14万人的劳务大县,老人往往无法随行而留守农村,无人照管。生活的潦倒与孤寂使很多留守老人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痛苦,甚至经常出现老人过世多日都无人发现的凄凉状况。为了解决这一日益突显的问题,清源中心不是简单地为老人建造养老院——因为那样不仅成本很高,也无法满足老人最根本的需要——而是成立了小尾寒羊养殖合作社。这两件事看似没有关联,但是清源中心看到,造成留守老人问题的根源是当地劳动力迫于土地贫瘠和生存环境的恶劣,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只能外出打工。通过借贷种羊给农民养殖,清源中心希望帮助当地农民增加额外收入,吸引劳动力留在社区,并且利用富余的资金组织村民联欢、为老人送祝福等活动,倡导社区孝敬老人的风气,还培训了一部分村民成为居家养老员提供上门服务。这就是从只解决表面问题向追求可持续解决方式转变的典型。
专业化服务平台的出现
这几年大众对公益领域的专业化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们的调研显示,资金制约、人才缺乏、营销能力不足是社会企业当中最常见的发展瓶颈。由于对运 营开支的严格控制,公益组织往往一才难求,很难在短期内形成一个职能完备、专业高效的团队。正是基于对这些需求的洞察,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为公益组织提 供专业化服务的平台型社会企业,而且逐渐不再局限于能力建设。
比如说,上海索益公益文化发展中心(后简称“索益”)着眼于公益组织非常需要却从未被专业化的一项服务——品牌建设。传播渠道的匮乏与传播力度的薄弱使许多公益项目或公益组织哪怕效果很好也鲜为人知,要么变成小规模的自娱自乐,要么因为吸引不到足够的资源支持而中道崩殂。而索益做的事情就是给公益组织提供低于市场价格的一站式品牌服务,如设计、视频制作、项目包装、公关服务等,帮助公益组织明确自身的品牌定位,梳理出强大的品牌故事,提高公益组织的知名度和公信力。
跨界合作持续升温
公益行业的发展并不能单单依靠公益组织,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包括政府、媒体、商业企业、公众等等。政府可以采购社会服务,身体力行地支持公益,起到表率作用。媒体可以对公益项目进行宣传、监督,传播公益文化和理念。企业除 了作为公益组织的捐赠人,更可以成为合作伙伴,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因此,跨界合作、资源整合已经成了公益圈越来越热门的趋势,由此也催生了不少富有创意的 社会企业。比如说,“小题大作”就是这样一个基于互联网平台,连结企业、公益组织、网站用户三方实现互动和共赢的趣味性公益问答网站。用户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公益项目,通过答题为其积攒人气,吸引企业进行捐赠。另外,用户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企业捐助项目,每答对一定数量的题目,企业就会向特定公益受赠方捐出所需物资。最终企业为公益组织提供了支持,也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形象;公益组织获得了资源,也扩大了影响力;网站用户通过答题丰富了知识,也贡献了爱 心。
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社会企业领域正在朝着多元化、专业化的方向迈进。公益理念的提升、专业化服务平台机构的出现、跨界合作的升温,都将使得公益行业的生态系统进一步完善,并加速社会企业实现可持续与规模化发展的进程。这对社会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令人振奋的。